开启孩子学习源动力设为首页  ·  加入收藏  ·  联系我们

教育改革

发布时间:2017-12-13 13:20:59

  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城乡

  “好老师都去城里教学了,支教的也是过一段就走了,农村的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,这样怎么能保证教学质量呢?”邓州市构林镇一位小学校长说,一直以来,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,导致了教师向城市流动,学生也从农村学校转到城镇学校、从城镇的一般学校转到重点学校、从县城转到大城市的学校,造成了农村学校越来越薄弱。

  许昌十中校长王支农认为,解决教育均衡问题,关键就是教育行政部门将国家政策法规落实到位,学校树立全盘发展的观念,教育经费使用更加合理。

  《决定》提出,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,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,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,破解择校难题,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。

  采访中,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界人士说,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出两个时期,非均衡时期和均衡时期。在非均衡时期为了集中资源发展教育,于是出现了重点学校,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现在,我国已经逐渐步入教育发展的均衡时期,这时应该注重的

  就是教育公平的问题。义务教育破解择校难题,减轻学生课业负担,完全是回归义务教育本质属性和法定要求的应有之义。按照《决定》要求,根本之策在于切实缩小校际差距,各级政府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,依法保障财政教育经费,重点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,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,到2020年在县(区)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,弱化对公办学校择校外部刚性需求。

  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说,教育公平是人们对教育的体感温度,教育公平就是要保障每一个人公平的发展权,这是促进社会流动、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,就要进一步保障教育机会公平,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,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、残疾儿童少年等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机会。同时,还要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公平,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领域,要建立“县聘校用”制度和“学区制”,为普遍建立教师交流制度提供体制保障,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。

  高校改革面临“深水区”

  《决定》指出: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,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。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,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,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。

  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同时,有这样一份来自科教界的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: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,迄今为止已培养420万名硕士、50万名博士,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。不过,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黄宝印同时坦言,我国博士培养面临着规模和数量较大但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,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。

  近年来,中国科教界一直在试图破解“钱学森之问”。不久前,2013年度诺贝尔奖颁发,中国人依然无缘自然科学奖。每逢此时,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个近乎“老套”的问题——为什么中国难以培养出世界顶级的创新性人才?

  洛阳理工学院副教授、招办主任夏新颜说,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需要制度保障。她说,曾有学者指出:在我国创新人才贫乏的深层次原因在大学制度。总之,政策和制度创新是人才战略的保障,要从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度,充分认识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的重要性,进一步加快推进和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的各项改革。

  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,我们愈来愈深刻认识到,制度创新是关键。”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认为,创新体制机制,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,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。此次《决定》指出,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,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,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。这意味着,高校在治理结构、人才培养、招生改革、就业机制等方面将发生深刻的变革。

  有关专家指出,要以教育管理方式、教育治理方式创新引领教育发展方式创新。在教育管理方式上,管、办、评分离就是要构建“政府管教育、学校办教育、社会评教育”的教育发展新格局。但这也是高校改革的“深水区”,需要有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来寻求突破。